狂人日记鲁迅(狂人日记鲁迅原文阅读免费全文)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吃人”的恶习,暗喻社会的残酷和丑恶。
原文摘录: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总之:现在人说我的话,发起狂来,有点象是思路广,而且“格明”。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他的狗也没有丝毫的怨缘。他要吃我的肉,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
我便问他何以大吃斤肉也?听者都很吃惊,家里也太不成样子,爸爸和哥哥所做的,我也知道,工人也真该死!旧账何必总算?不喝他的血,牙关咬得更紧了。自昨夜以来,实在挨得难过,可见这有良心的狗,至今还在忍苦…(《狂人日记》1918年4月)
解释:
《狂人日记》是鲁迅对封建社会发出的最直接的控诉和反抗。小说中,“狂人”实际上是一个先觉者,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他以自己的方式揭示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丑恶面目,提出了“吃人”这一核心问题。在小说中,“狂人”被视为一种象征,象征着被封建社会所毒害、被“吃人”文化所控制的弱者。他的发疯并非偶然,而是对现实世界的极端不满和反抗。
同时,“狂人”也代表着鲁迅自身的一种焦虑和觉醒。他以“日记”的形式呈现了“狂人”的心路历程,展示了“狂人”如何从混沌无知的状态中苏醒过来,发现“吃人”的真相,并勇敢地揭示这个真相的过程。这种自我揭示的过程正是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反抗。
此外,《狂人日记》也是鲁迅白话小说创作的开始。这部小说以其流畅的语言、紧凑的结构和深刻的主题,奠定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的成功标志着白话文在文学创作中的正式确立和地位的确立。
总的来说,《狂人日记》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鲁迅对封建社会发出的最强烈的控诉和反抗之一。
原文:
一、译文
有兄弟二人(昆仲),现在不说他们的名字,都是我从前在中学时的同学。因分隔了多年,渐渐没有了他们的消息。日前偶然听说他得了一场大病,刚好回到故乡。(我)通过曲折的道路去探访他,只是见到一个人,他说他是病人的弟弟。他说劳烦你远道来探访,但是他的病早已经好了,到某地去做(某些职位)的候补了。 跟着他大笑,拿出两册日记来,说(通过这些日记)可以知道他病时候的样子。不妨将它送给一些旧友。(我)拿回去看过一遍,知道他患的是一些“迫害狂”之类的症状。文字有些杂乱无章,又有很多荒唐的说话;也不标明日期,但是墨色字体不一样,知道不是同时写上去的。 里面也有一些联络人的姓名。现在摘取一篇,以用来给医家们研究。日记中的语句错误,一字也不改;只有人名虽然全部是村里的人,世间的人不会知道,无关大体,那样就全部改了。至于书名,则是日记作者本人病好时题的,也不改动。七年四月二日记
解释: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这篇小说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吃人”的恶习,暗喻社会的腐化和道德的沦丧。日记的主人公怀疑自己的家族和整个社会都有吃人的习惯,这种强烈的隐喻显示了鲁迅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和不满。
在原文中,“昆仲”指的是兄弟二人;“病狂”指的是患了迫害狂之类的病症;“日记”是主人公在病中所写的一些文字,记录了他对家族和社会的不满和批判。鲁迅通过这些文字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挣扎,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道德的沦丧。
总的来说,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作品,它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和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