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格律概要2016年版)
古典诗词格律有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基础是四声。“四声”是由于字音高低、升降、长短的不同而形成的。古汉语中,阴平、阳平统称平声,比现在多了一个入声。古人为了分辨四声,曾编了一个歌谣: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在普通话里,入声已经并入了平、上、去三声。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就是把四声分为两大类,平就是阴平和阳平。
词,是诗的一种特殊形式,继五言、七言格律诗之后的的新型格律诗。
词的产生与音乐有密切联系,其特点便是“倚声填词”。在格律规定方面,比诗的要求更为严格,更为复杂。
“词调”,又叫“词牌”,本指按乐调填词所以句的乐谱。后成为为一种格律。填词必须遵守“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长短: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的为“中调”;91字以上的为“长调”。
词根据分段不同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的用韵以《词林正韵》为准。根据词调的不同,有不同的要求:有的一韵到底;有的同步平韵仄韵护压护叶;又有的平仄换韵,复交复杂。对此,各个词调皆有明确的规定。
①楚词格调。此格调肇始于豪放派辛弃疾。他模仿楚辞语体,句中或句末多用"兮"和"些"字。②民歌格调。此格语言自然,流畅,谐婉,通俗。内容多写情思。③古文格调。此格调平灵活,全用散句,而且模仿古文,语言简朴,多用虚字。如"之","乎","者"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