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主要贡献是)
心理分析(又称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学说及其治疗方法创始人弗洛伊德(S.Freud, 1856~1939),奥地利的犹太人。自幼聪明好学、善于独立思考。1881年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有名的生理解剖学教授布儒克(V, Brucke)的实验室工作。1885年被维也纳大学聘为讲师,并得到奖学金到法国学习半年,从师于国际知名学者沙科(J.M。 Charcot)。当时,沙科正研究歇斯底里的催眠治疗,有不少新见解,他认为歇斯底里是心理因素 尤其是性心理困惑引起的。在当时,这一观点具有开拓性。这使弗洛伊德受到启发。
弗洛伊德原本从事神经病理学的实验室研究,出于经济考虑。后接受教师的劝告,于1882年改行做临床医生, 1896年,他30岁时,在维也纳开设了私人诊所。到他诊所就诊的患者较多的患有神经症,尤其是歇斯底里。对此,弗洛伊德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如药物、水疗、电疗、按摩等疗法,均不见效。一天,他忽然想起在医学院就读时,他的老师和朋友布罗伊尔(J. Breur)曾讲过的一个有趣的病例。该病例给他启示颇大,并引导其开拓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
弗洛伊德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个心理学理论,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人们在满足低层次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以上只是简要介绍,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有很多细节和深度,可以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了解。
弗洛伊德的需求理论认为,形成人们行为的真正心理因素大多数是无意识的,也是不可预见的。同时人类也有很多欲望受到抑制,有很多需求与生俱来,天生就具备通过某种方式获得满足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