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 聊斋志异(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原文)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1679)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1707),该书还有少量补作。
《聊斋志异》自(乾隆三十年)1765年初刻,其后200年间,所刊版本极多。因此人称:“流播海内,几千家有其书。”《聊斋志异》不仅在中国国内深远,而且在中国国外也有很大影响。19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英、德等六十几种外文译本。它已被写进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百科全书,从而成为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著。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
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蒲松龄的“聊斋”便由此而生。
基本上是真的,且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第一,故事非常合理,当然,对于现在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人来说很荒谬,比如现在有些神怪电视剧,像什么西游记后传之类,看了就直倒胃口,根本是不知道的人在天马行空,而聊斋里的故事很合理很严谨。当然蒲松龄也可以编造和幻想,但是编成这样,他应该是个非常不一般的人,是个非常明白的人。你说请佛教人士回答,其实道教人士也可以回答,因为他们的世界观更接近、符合真相,不像受现代教育的人思想那么狭隘,如果蒲松龄编成这样,蒲松龄的世界观,他的思想肯定不一般,是修行人才有的,而且修行的还很不一般。事实上蒲松龄是不是修行人呢?境界有那么高吗?好像没有,所以《聊斋志异》写的是真事。
聊斋和聊斋故事有很大区别的。
聊斋是作者蒲松龄的故居,当然是现实存在的。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汇集了民间流传的大多数神魔鬼怪故事改编而成并写成的名著。这里面故事都是假的,虚构的。后来又被拍成为电影和电视剧,都是以神话色彩的虚幻情节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