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近日读完刘心武续红楼梦后二十八回,也算不错,但是总感觉味道不对。
从文笔上来说,虽然刘心武在文字上按前八十回的笔墨描摹,但是味道上的差距还是很大,其文笔已陷入建国后之风格,连民国时的风味都没有达到,用“的”多于“之”,以及“的”的含义尽为现代文之味道,这是其一;其二,前八十回之方言再其续写的二十八回中几乎是没有了,八零后所能耳听耳闻的方言没有出现,现代文之口语化很严重;其三,自清代以来,古典小说中的文笔很好的发扬了唐宋八大家之散文风格,流畅、华美而不失质朴、直白,少有矫揉造作之风。后续二十八回中未见此等风格。
从情节上来说,第一,黛玉仙遁(尚有衣履留下)、宝玉仙化(毫无踪迹的消失)、双百首写成了一夜白头等设计的有失水准,若是成佛,必能救人于苦难,很显然,这点这两个人都没有做到,从宝玉而言,仅仅做到了个人的升华,而无普世的意义。第二,过于明显的写出政变过程,虽说是一家之言,此书开篇就说了将真事隐去,故而不符合开篇之意,过于唐突,亦非大家之手法笔法。第三,过于在乎细节,基本上每一个人都做到了交代,由于仅有二十八回的篇幅,这种求全的想法和写法,既写得过于仓促,也收得仓促,每个人的命运交代的过于明白,并非一个很好的艺术想法,越读越觉无味,反而不好。第四,世事变幻无常,然多数是不尽人意的,悲剧的成分往往偏多,好人未必有好报,坏人却能长久,好坏相对而生,众生虽是平等,但终难如意。最无辜之香菱,其性平和,然不得善终,且一生坎坷;薛蟠之可恶,浪荡公子,却偏能富贵加身逍遥半世;王熙凤之于众下人仆人或许可恶,然之于众姐妹及贾母是好的,自然有出于其功利之心,但也难掩其爱护众姐妹之意。第四,前八十回之基调可定此书为悲剧,一则悲剧色彩更接近社会现实,二则前八十回多有悲剧谶语,主角之宝玉、黛玉、宝钗等人其后世设计为时间长且劫数多,且含恨而终,或许更令人感叹。
黛玉之亡,程高本焚稿而亡令人感叹,而刘心武之仙遁不合情理想象;
贾母之于宝玉、黛玉之态度倒是与程高本差不多,这点这两个版本不合理之处在于隔辈之亲甚于其他,虽说“冤家”一说不足以为证,然贾母之于二人婚配之意不会轻易改变;
巧姐儿得妙玉之银而获救,这个倒是说得过去,但是前八十回,王熙凤及巧儿与妙玉几无交集,这点与刘姥姥救巧儿的银两来源设计的更符合情理。
妙玉之结局,设计为宝玉而终,似乎很壮烈,然不如程高本之为强盗所劫更令人惋惜感叹。
湘云之于卫若兰,虽说前八十回隐含湘云早寡,但卫若兰未必顾得上安排湘云于宝玉,湘云被官卖于烟花之地,与宝玉重逢之事难于自圆其说,虽说二人有青梅竹马之谊,然二人再结为伉俪,将置宝玉之于黛玉之感情于何地。
世事中多有所谓谶语一事,然我以为此非为鬼神所司,谶语应验终究应归之于个人之性格,有如是之性格,则有如是之行为之言语,有如是之行为言语早现,则有如是之结果应验,则有如是之所谓谶语,冥冥之中,似有因果姻缘之说,然非鬼神之安排调戏,而在人之行为结果。人生而为人,人为人而为工具,人死而又为人之工具,皆源自人本性之设置。而问人本性之设置源自何处?则无以为答。子不语鬼怪乱神,此之故也。
生生的把一本著作续成了魔幻低俗言情小说,曹公会跳出来的